種樹,看似簡單,似乎只要挖個洞、把樹埋進去即可,但其實沒那麼容易!為了保證在後續漫長的歲月中,樹木能夠順利生長,前期的地點評估、樹種選擇、苗木品質把關、植穴整備與種植後的養護計畫等,通通都不能馬虎。人們注意到的常常只有苗木們被種下的瞬間,殊不知種樹之前要做的準備工作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苗木種植Step1
適地適種
適地適種,是我們所秉持的種植心法,挑選適合當地氣候的樹種種植,是種樹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種植前,仔細評估樹穴環境,依據光照、溫度、水分、空間大小等條件選擇適合的樹種,不僅能提高存活率,讓樹木在適合它的環境中生長,在後續的病蟲害防治、修剪等養護作業上也會事半功倍。一般來說可挑選適合的「原生樹種」種植,但也可以挑選長期良好適應本土環境的外來樹種種植,並依據「目標樹形」,也就是成木後的樹型大小進行評估,挑選符合種植地空間大小的樹種。
苗木種植Step2
選擇品質良好的苗木
挑選健康、樹型良好的樹苗是成功種植的第二步。要怎麼挑選健康良好的樹苗呢? 可以從「生產方式」及「樹幹及枝條結構」兩方面著手。
<生產方式>
1. 選擇清楚標示來源、品質規格和證明的苗圃廠商。
2. 若選擇「容器苗」應檢查是否有盤根現象。
3. 若選擇使用直接種在苗圃土壤裡的樹苗,應視不同樹種及大小,評估是否提前進行斷根作業。
4. 視不同樹種訂定根球大小,並觀察根球顏色、氣味、根系健康程度與根系量。
5. 沒有病蟲害、褐根病或紅火蟻發生或危害跡象。
<樹幹及枝條結構>
1. 枝梢與芽體良好、樹體尖削度(taper)佳。
2. 儘量選用單一主幹、枝條分布均勻、結構良好的苗木,確定樹木根系抓地力是否足夠,也可觀察其根盤是否有不正常隆起的現象。
3. 樹幹不能有大面積的傷口或明顯的外力損壞,若有修剪切口,下刀處應於枝領外緣,而切口直徑在5公分以下較易完全癒合。外力損壞表面的長度或直徑亦須在5公分以下。
4. 樹幹下半部的臨時枝條其直徑達到主幹直徑的20%時,須儘快修剪,避免日後生長過大,造成切除傷口過大,難以修復。
5. 枝條應以螺旋狀由下而上平均分布、平均放射生長。預想樹木長成後的枝條配置結構,應決定哪些枝條是永久性枝條,哪些是臨時性枝條。永久性枝條間距應至少有30公分,在樹木長成前,可保留臨時性枝條,以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樹木長成。
6. 活冠比應達樹高之2/3(活冠比是從樹冠最低的枝條到樹冠頂部的高度與樹木整體高度的比例)。
7. 主幹與枝條接合處無內生樹皮。枝條接合處的角度須在30度以上,降低枝條於強風中斷裂的可能(枝條接合處形狀應為U型而非V型)。
8. 大量健康葉片。葉片是樹木主要的能量來源,苗木在沒有葉片的情況下種植,必須消耗體內儲存的糖分和蛋白質來維持生命、長出根系與枝枒。這麼大的能量需求可能讓苗木產生休克現象,如同用電量過大可能會讓變電器短路一樣。從長出新芽到葉片成熟,仍需耗用儲存的糖分。具有大量健康葉片的苗木在種植後則可立即行光合作用,生產根系生長所需的糖分。
苗木挑選時應避免情形:
苗木種植Step3
樹穴整備
要想成功的種樹,可不是挖個洞埋進去就結束了!「良好的樹穴環境」能夠讓樹根健康伸展、生長,構成良好的樹穴環境需要有「排水層」、「通氣層」與「根生長層」三大要素,因此樹穴中良好的排水與通氣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樹苗的植穴寬度是根球直徑的2倍,若在土壤質地較細、排水不佳的區域,植穴可達根球直徑的3至5倍寬,深度則與根球深度相同即可。過去常聽到「深挖淺種」這樣的種植方式,但近年來透過許多實務經驗得知,這樣的種植方式,在定植後容易因為底土鬆軟導致樹體逐漸向下沉陷,最後造成根領被深埋,樹木窒息死亡的情況發生。
針對地下水位較高之區域,可於植穴設置排水層與埋設暗管;黏質土壤則混拌多孔隙顆粒介質改善通氣性;另也可在砂質土壤中加入有機質,改善團粒結構、增進保肥力。